豆比手語

豆比手語

讓你發現手語的樂趣;

讓聾聽世界更加緊密🤟 

有任何合作上的想法或回饋,歡迎來信告訴我們唷!

怎麼讓聾朋友透過文字聽到「聲音」呢?

20221031
當好奇寶寶聾朋友問道:
「我的聲音聽起來怎麼樣?」
「鼓聲是低頻? 我以為打鼓是很大聲耶,
笛子很小聲,和鼓聲差很多,為什麼鼓聲會是歸類於低頻?」
「有些聽障講話很標準,在你聽起來感覺是什麼? 是跟聽人無異嗎?
既然說話很標準,還會口齒不清嗎?」
「那外國人講很標準的中文,也是口齒不清嗎?」
「什麼是口音?聽障也會有口音嗎?」
……
被問到一連串關於「聲音」的問題,豆比真的會需要停下,並思考:
「我要怎麼形容,她才能理解呢?」
用冷冰冰的文字形容千變萬化的聲音真的是有它的困難度,所以豆比好佩服那些古人形容聲音的文字技巧啊!
例如: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劉鶚–〈明湖居聽書〉:「……夾在指頭縫裏,便丁了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
🟣蘇軾–〈前赤壁賦〉:「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更別說是要將聲音形容給一個只聽得到些微聲音的聾人了,這更是難上加難阿!
所以豆比自己剖析、優化一下自己所說的話,會變成以下這段:
🟣「我的聲音聽起來怎麼樣?」
->聽人思維:ㄜ… 很像我一個戴眼鏡的朋友的聲音XDD?
->聾人:(霧煞煞)
->切換一下語言:就是很有活力、充滿熱情,很像太陽的感覺?
🟣「鼓聲是低頻? 我以為打鼓是很大聲耶,
笛子很小聲,和鼓聲差很多,為什麼鼓聲會是歸類於低頻?」
->聽人思維:因為鼓的聲音就是比較低沈,笛子比較高亢啊!
->聾人:(似懂非懂)
->切換一下語言:鼓聲聽起來比較悶悶的,很像大象在走路; 笛子聽起來比較尖銳?清脆?像小鳥在飛~
🟣「有些聽障講話很標準,在你聽起來感覺是什麼? 是跟聽人無異嗎?
既然說話很標準,還會口齒不清嗎?」
->聽人思維:就是操零呆、有點含糊的感覺啊~
->聾人:什麼是操零呆?
->切換一下語言:有些人會說「含滷蛋」,也可以說聽人聽得懂,但也聽得出來有點口齒不清,就好像聾人拿著一條線,這條線有點上下波動不平整,但是仍然能傳送到聽人那。
🟣「那外國人講很標準的中文,也是口齒不清嗎?」
->聽人思維:有些外國人的中文可以標準到我們以為他們就是母語人士!但有些外國人講中文自然還是有些口音,聽得出來是非中文母語人士。
->聾人:什麼是「口音」?聽障也會有口音嗎?
->切換一下語言:(直接尋求維基百科大神 XDD)
(沈思了一下)恩…外國人說中文也不是口齒不清,而是原本該有的抑揚頓挫(大力踏步、輕輕跳躍、腳尖點地版、跳一下飛離又踩到地面)有點走調,原本該大力踏步變成輕輕跳躍?或者說想像你在打鼓,原本應該要打中間,但是擦到鼓邊,所以聲音有點走調。
但是也有種口音指的純粹是「發音的習慣」,就像是英文的美式發音跟英式發音也有所不同。
美式發音的”R“捲舌音特別明顯; 英式發音的”R“捲舌音幾乎消失,這就好像「一隻狗的頭」,有些人會把牠畫成一個圓形+兩個三角形(柴犬?),有些人會把牠畫成一個倒三角形+兩個三角形(台灣土狗?),都是狗,但樣貌不太一樣。
阿阿阿阿,豆比已經盡力了(汗)
聲音的形容也是門高深的藝術啊!

分享這篇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