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豆比參與了整天的 #2021臺灣國際聾人電影節,來分享一下我參與完 ”【座談交流】看見我,聽見你,什麼才是你我的距離“的感想好了~
我之前就知道日本的 #明晴學園是日本唯一全手語教學的聽障學校,但今天還是第一次知道原來如果是會日本手語的聽人想進來學習,也可以!
畢竟也有父母是聾人但自己是聽人的小孩有這方面的需求。
——————————————————–
這次座談會,台灣的啟聰學校中,只有台南啟聰學校校長出席,但他提到的內容也是現今台灣啟聰學校的情況:
👉少子化的影響,學生數量減少,加上障礙類別愈來愈多重,教育方向走向“精緻化、個別化”要更精準。
✌️因為現在教育理念走向“融合教育”,有八成的特殊學生都是接受普通教育。
👌台灣的啟聰學校仍然是口語為主、手語為輔,只是校長也有提到會偏向教導輕、中度聽障學生口語; 重度聽障的學生則是手語教育為主。
🧐聾人、聽人老師進去台南啟聰任職的考試第一關一定是手語 (至於考試標準我不清楚)
😕台灣仍然還沒像日本、美國一樣,達到“聾人治校”的實踐
(但是目前據我所知,聽障、聾人相關的協會像:中華民國聾人協會或其他中華民過字輩的協會都是聾人理事長在主導的。)
至於台灣有沒有足夠的資源讓聾人當上校長甚至成立大學?
我認為以台灣的少子化來說,大學的成立恐怕有困難; 但聾人成為校長是有可能的!(其實過去在台北啟聰學校曾經有一名台灣教育史目前唯一的聾校長,改天豆比再來分享)
至少我有認識幾位台灣的聾人是高立德大學(美國聾人大學之一)畢業後回來台灣繼續為台灣聾人環境貢獻的。
但在那之前,若是政府更意識到其實有很多優秀聾人是有能力做不同領域的工作,並且真的創造一個給年輕人成為手語翻譯員的好環境(薪資不穩、被視為做愛心的低薪工作、沒有集結手語翻譯員的組織),這才能真正解決長期的手語翻譯員不足的問題吧!